English

寻找古老的生命活力

2001-0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薛宗正 我有话说

在当今世界,竟然有一本书的作者出人意料地大声疾呼:

“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听一听古老的声音了。”

“古老的声音是历史的回声。”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路标和格言。”

这本书就是《西域历史的回声》,这本书呼唤的“古老的声音”就是曾经显现历史辉煌的西域多元文化,作者王嵘赋予了这种似乎早已化作幻梦的文化以生命的活力,鲜活地实现了跨时间的古今对话,让我们重新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和灵魂的共鸣,这是不平凡的艺术力量。

历史本来是逝去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对于我们这个历史遗产过于丰富的中国,实在是太为稀松平常了。但王嵘这本书所说的“历史回声”则是都有特定的内容。其逝去的时间是迷惘的数千年,逝去的空间则是神秘的西域。这也许会使许多厌倦历史,厌倦一切古旧题材的年轻人稍洗慵态。西域,本有广狭二义,其中狭义的西域所指就是今日的新疆。这里既是汉唐以来的中国传统版图,又是至今令人神往和感到陌生的地方。对此,我们的有关介绍实在太少了、尤其是有关其历史的介绍实在是太少了。历史本来是鲜活的,但在纯历史学家的笔下变得日益枯干,充满了学究气和死板面孔。许多大部头的精装著作令人生畏,许多引经据典的论证令人兴味索然。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号称通俗的西域史著作,但其“通俗性”和“生动性”实在值得玩味,加之众口一辞的老套,和既缺乏哲理反思,又缺乏文化品味的政治说教显然使人对“西域”这一令人兴趣盎然的学术新天地倒了胃口。这也许是职业的史学家同文学家的分野吧。就普通读者而言,后者的亲和力显然比前者要高出了许多,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前者的辛勤与劳作。王嵘是文学家而不是史学家。这本是他的劣势,但却正因为他没有史学家的传统套路的束缚,反而思想更自由,判断更大胆,观察更敏锐,观照更深刻,文采更鲜活,他的写作优势在这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西域文化的回声》一书总约27万字,前有自序、总论与正文四编组成,总论题为《论西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此书以西域位居丝路中枢的特殊地位,强调了这一地区文化的三大特色,即恢弘的接纳功能、旺盛的创造精神与巨大的幅射能力,具有醒目的理论概括性。以下四编标题分别是:中原雄风拂西域;西域文明渐中土;东西文化的聚散地及实地考察附录篇。重在研讨西域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在其第一编(中原雄风拂西域)中全面研究了自汉迄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及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散发出来的巨大影响,考察了龟兹库木吐拉石窟汉风壁画,透视了高昌墓葬中《伏羲女娲图》的文化学意义,通过吐鲁番出土俑塑复原了西域千姿百态的艺术舞台,还从一个新的视角上评述了西汉的和亲政策及传播汉文化的女使者所做出的贡献与所付出的重大牺牲。第二编(西域文明渐东土)的内容包括西域乐舞东传及其在中原文化中的地位,鸠摩罗什的文化,苏祗婆与西域音乐的东传,成功于中原的于阗画家尉迟乙僧,唐诗中的西域歌舞的旋律与律动。所有这些问题,前人虽都有所研究,但都各有所偏,此书却乃是在全面综合了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黄文弼诸前人考察成果及近人研究心得之后,予以精辟、传神的概括。第三编(东西文化的聚散地)内容包括龟兹石窟艺术的文化透视、龟兹怊怙厘寺舍利盒乐舞图文化解读、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苏莫遮》、丹丹乌里克出土木板画释疑》关于米兰佛寺“有翼天使”壁画问题的讨论、热瓦克佛寺艺术觅踪、昭怙厘佛寺考述等,都属作者研究心得,有激情、有新意。

这部书的写成,得益于作者王嵘在多年主编《新疆艺术》的过程中,对新疆古代艺术产生的浓厚兴趣,以及对这一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的充分了解。王嵘还是1992年中国——瑞典横渡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科学考察团的三位主持人之一,我也参加了那次考察,与王嵘一路同行,因此,本书第四编(实地考察附录篇),内容对我非常熟悉和感到亲切。此编包括玛札塔格记胜、和田三宝、于阗国都识辨、牛角山和库马提纪行、阿萨古堡探察记、尼雅和瓦石峡遗址掠影、米兰访古、寻找历史和未来的结合部。其中除最后一篇外,都是这次沙漠考察的所见所闻。其中不少内容尚为世所少知。作者的流畅文笔与情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重温了那次考察的旧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